<mark id="djdjv"></mark>

<var id="djdjv"></var>
    <del id="djdjv"><form id="djdjv"><mark id="djdjv"></mark></form></del>
    <ins id="djdjv"><em id="djdjv"></em></ins>

    <nobr id="djdjv"><rp id="djdjv"></rp></nobr>

    <i id="djdjv"></i>

    <del id="djdjv"><noframes id="djdjv"><var id="djdjv"></var>
    <p id="djdjv"></p>

    <p id="djdjv"></p>

    字體大?。?span id="mes-big">大    

    關閉
    索  引  號111423LL00100/2022-57272
    發文字號呂政辦發〔2022〕21號 發布日期2022年04月29日
    發文機關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  鍵  字
    標  題呂梁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
    主題分類安全生產監管;應急管理 成文日期2022年04月29日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呂梁市“十四五”大數據發展

    應用規劃(2021-2025年)等10個市級專項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呂梁市“十四五”大數據發展應用規劃(2021-2025年)》《呂梁市“十四五”新技術規劃(2021-2025年)》《呂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規劃(2021-2025年)》《呂梁市“十四五”“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呂梁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呂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鄉人居環境建設規劃》《呂梁市“十四五”公共衛生體系規劃》《呂梁市“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呂梁市“十四五”人力資源開發、教育改革發展規劃》《呂梁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等10個“十四五”市級專項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4月29日? ??  

    (此件公開發布)


    呂梁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的關鍵期。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關于應急管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依據《山西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呂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效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間,呂梁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和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應對了一系列事故災害,切實維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了全市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安全穩定。

    1.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

    以機構改革為契機,成立市應急管理局。組建了由1個應急救援總指揮部和17個專項指揮部組成的呂梁市應急救援指揮體系,綜合協調指揮全市應急救援工作。組織編制市級總體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專項預案,完成了特種設備事故、食品藥品安全、金融突發事件等專項應急預案,做好各類應急預案銜接工作,定期組織開展預案演練,全市應急預案體系初步形成。建立完善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分級應對、監測預警和災情報告制度以及自然災害信息獲取和共享機制。健全完善了應急協調聯動機制,統一協調指揮各類應急救援專業隊伍、駐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2.應急救援力量發展迅速

    全市消防、危險化學品、礦山、森林草原防滅火、防汛抗旱、地震及地質災害、社會志愿者等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共有198支,近18000人。其中市級救援隊伍7支,7334人;各縣(市區)救援隊伍64支,2554人。各專業救援隊伍均按照“市區一體化、支撐專業化、服務網格化”要求,建立了應急救援隊伍管理運行機制和組織架構,健全完善隊伍職責、流程、制度、標準、考核等“五位一體”新機制。各救援隊伍在省、市應急管理部門統一指揮協調下參與了“3·15”鄉寧山體滑坡、“3·29”沁源森林火災等省域協調搶險救援工作,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3.應急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建有國家綜合性的消防救援站8個,并裝備有各類運輸及救援車輛271輛,配備各類專業應急救援裝備40余種,近6萬件,應急裝備水平大幅提高。建立完善應急物資儲備調撥機制,增加物資儲備種類、數量,提高調撥供給效率。目前全市儲備應急物資80余種,10余萬件,基本能夠滿足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需求。有效利用公園、廣場、學校等公共場所,建設、改造應急避難場所,并制定完善了疏散預案、日常管理及應急管理等制度。全市應對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明顯提升。

    4.安全生產水平穩步提高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安全生產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安委會成員單位的更新調整工作,細化各部門安全監管職責,明確權責邊界。各部門、各縣(市區)、鄉鎮街道認真貫徹落實《呂梁市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辦法》等,統籌做好本地區、本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各企業嚴格落實《山西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履行主體責任,把責任體系織密織牢。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初步建立了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體系,并在全省率先推行煤礦安全生產責任險制度。穩步推進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工作,全市煤礦一級標準化達標企業28家、二級標準化達標企業61家。強化監督執法檢查,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持續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不斷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多渠道開展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科普宣傳教育,在主流媒體、電視臺開辦專題節目,創辦了“呂梁應急”微信公眾號,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知識問答、巡回宣講、專題講座、安全衛士評選等教育活動,有效普及了應急安全知識,增強了全民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笆濉逼陂g,全市未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與“十二五”相比持續“雙下降”,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二)存在的問題

    “十三五”期間,應急管理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存在諸多短板和薄弱環節,迫切需要建立起與嚴峻形勢任務相適應的應急管理能力。

    1.應急管理聯動機制有待完善

    風險預警、應急響應、應急指揮和協調聯動機制亟須優化;與周邊市、縣(市區)在監測預警、資源共享、協同處置機制建設等方面仍有薄弱環節;與國家相關部委、駐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協調聯動機制建設有待加強和完善。

    2.應急管理基層基礎依然薄弱

    大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設防標準低,承載能力弱,避災設施不健全,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庫防洪標準低,森林防火林區道路、隔離帶、取水點等建設滯后;地震臺網、地震災害監測網絡還不健全,預警發布、處置救援、恢復重建還不夠精準。應急避難場所數量和布局與避難需求還不匹配,無法滿足綜合避難的要求。鄉鎮、街道級應急管理機構和指揮機制還不完善、人員編制少,應急管理隊伍素質與專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消防救援指戰員、專職消防隊力量亟須補充,森林防滅火專業隊伍亟須加強;鄉村一級災害信息員隊伍素質有待提高;專業化的救援裝備、救援物資儲備種類和數量與應對巨災、大災等突發事件的要求尚有差距,無法應對復雜環境下的突發事件。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一)面臨的新挑戰

    1.自然災害風險日趨加重

    我市極端天氣呈明顯增加趨勢,高溫、低溫冷凍、雨雪、洪澇和干旱風險進一步加??;呂梁地處山區,溝壑縱橫,地形地貌復雜,易引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災;位于山西地震帶,存在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防震減災任務繁重;森林覆蓋面積逐年增加,“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5%,森林防火難度大。

    2.安全生產風險隱患交織疊加

    我市安全生產基礎仍然薄弱,還處于爬坡過坎和瓶頸制約期,礦山、?;?、建筑施工、道路運輸、燃氣等重點行業領域事故仍然高發頻發,高層建筑、大型綜合體、人員密集場所、老舊小區等動態隱患反復性強,傳統安全事故風險依然較大。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系統日益復雜,突發災害事故的連鎖反應,疊加效應越發凸顯,保障城市安全穩定運行的任務異常艱巨。經濟高速增長,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也給安全生產工作帶來諸多新的風險。

    3.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形勢復雜嚴峻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以及各種巨災和大災的突發性、不確定性和嚴重危害性易造成災害事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在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對安全生產、應急響應提出更高期望,應對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面臨巨大挑戰。

    (二)發展的新機遇

    1.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期應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關心呂梁發展、情系老區人民,為全市轉型發展和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活力。

    2.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為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指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應急管理和安全生產工作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為全市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和制度保障。長期以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及行之有效的做法,為做好“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3.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創新支撐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衛星遙感、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應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大量涌現,將大幅提升監測預警、風險防控、應急處置和本質安全水平,為應急管理跨越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為主線,完善體制機制法制,壓實風險防控責任,狠抓制度措施落實,夯實基層基礎建設,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呂梁,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幸福呂梁創造安全穩定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絕對領導,發揮好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擺在首位,不斷提高應急管理能力,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生產和諧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樹立底線思維和系統觀念,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注重關口前移,強化源頭管控,嚴格災害事故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監測預警,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依法管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領域法規標準體系,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應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步伐。

    堅持精準治理??茖W認識和系統把握災害事故致災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做到預警發布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復重建精準、監管執法精準。

    堅持社會共治。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貫穿工作始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強化群測群防群治,大力弘揚應急安全文化,加大宣傳培訓和科普力度,不斷提高社會安全意識,積極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本質安全能力全面提升,各類事故總量持續下降,有效遏制較大事故,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不斷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提升,平安呂梁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為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5年,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安全生產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四、主要任務

    (一)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1.完善領導指揮體制

    建立縣級以上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建立健全統分結合的應急指揮體系和運行機制,按照“市級為主導、縣級為先鋒、部門為支撐”原則,明確各級各類災害事故響應程序,完善現場快速決策和協同處置機制,進一步理順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地質災害、抗震救災等指揮機制。強化市應急局對應急救援統籌協調、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自然災害綜合防范作用,調整完善市應急管理局與各部門職責和工作協調機制,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優化應急總指揮部和現場指揮部設置、人員配備、工作程序,提高應急指揮的科學化、專業化、規范化?!?/p>

    2.優化應急協同機制

    強化部門協同,明確各部門在事故預防、災害防治、搶險救援、物資保障、恢復重建、維護穩定等方面的工作職責,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加強會商研判,銜接好“防”“救”責任鏈條,形成整體合力。落實市、縣(市區)、鎮(街道)、社區和企事業單位應急管理工作職責,內部做好應急管理職責的分解融合,橫向做好應急管理職責的事權劃分,縱向做好應急管理職責的上下銜接,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高度協同的應急管理職責體系。完善應急救援軍地協同機制,加強與駐呂部隊的聯系,建立部隊參與搶險救災的工作制度,明確部隊參與應急搶險的程序方法,建立軍地聯合應急保障機制。

    3.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建立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制,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市、縣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績效考核制度,不斷建立健全應急管理責任考核指標和獎懲機制。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工作清單”,把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綜合運用巡查、督察等手段,強化對應急管理和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

    (二)強化應急管理法治體系建設

    1.健全應急管理法規制度

    落實《關于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意見》,不斷健全完善市、縣(市區)兩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厘清執法權限,明確監管執法職責、執法范圍和執法重點。推動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規范市、縣(市區)兩級指揮中心功能設計、完善突發事件現場指揮、先期處置、應急物資征收征用、信息發布等制度。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常態化普法機制,扎實開展應急管理領域普法宣傳,引導全社會遵法守法、依法辦事。

    2.嚴格監管執法

    統籌編制市縣年度執法計劃,確定檢查項目和頻次,提高監管執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綜合運用“四不兩直”、明察暗訪、“雙隨機、一公開”執法、“互聯網+執法”、分類分級執法、驗證式執法等方式開展執法工作,實施差異化、針對性精準執法。完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細化行政處罰等級,合理確定自由裁量幅度。依法依規嚴格執行嚴重違法失信行為懲戒制度,提高執法震懾力。落實實施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嚴格執行移送標準和程序。

    3.完善執法監督機制

    建立健全執法行為審議制度和重大行政執法決策機制,定期開展執法監督檢查、民主評議、執法案卷評查,加強對執法活動的內部監督,建立健全執法糾錯容錯機制和考核獎懲機制。完善執法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依法應急決策制度。健全并嚴格實施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和責任倒查機制。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三)加強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

    1.建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

    優化消防救援力量布局和隊伍編制,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隊伍編制人員增長機制。加強市、縣(市區)消防站勤保障力量建設,優化消防救援站站點布局,穩步推動小型消防站項目建設,加強和規范專職消防隊及社區微型消防站建設,實現消防救援力量全覆蓋。對標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主力軍、國家隊定位,組建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全災種”救援隊伍,打造礦山事故、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抗洪搶險和水域、山岳、地震、空勤救援等關鍵力量,加強多災種培訓基地和戰勤保障基地建設。推進應急救援隊伍標準化創建,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及裝備條件,增加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人員密集場所、物流倉儲、大型綜合體、高層建筑等復雜環境以及災后極限條件下所需的先進、適用救援裝備配備。

    2.強化行業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加強市直部門,市縣政府和企業所屬各類救援力量專業化建設。支持大中型企業組建一定規模的專業救援隊伍,強化抗洪搶險、地震和地質災害、森林草原防滅火、生產安全事故、公用事業保障(人防、電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氣、供熱、交通等)各類專業救援力量,不斷提升專業救援能力。依托現有醫院及醫療衛生機構組建災害事故應急醫學救援隊伍。充分利用已有實施和設備,加強隊伍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公訓共練,提高“一專多能”救援能力,加快建立專業救援隊伍多渠道保障模式。

    3.支持社會救援力量發展

    開展社會應急力量調查摸底,掌握全市社會應急力量人員、裝備、資金、保障等基本情況,加強行業指導和監督管理,引導社會力量健康發展。健全屬地為主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調用機制,明確參與應急救援的方式、范圍和限度,完善救援補償政策及標準。推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能力分類分級測評,建立社會應急力量激勵機制,按國家有關規定表彰或獎勵作出重要貢獻的社會應急力量。強化藍天救援隊、天龍救援隊等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管理,有效提升本市應急志愿服務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規范化水平。

    4.推動應急專家隊伍建設

    建立健全市縣應急專家數據庫,將現有應急專家資源進行整合,組建由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以及應急管理等領域專家學者和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組成的應急專家隊伍。完善應急管理技術保障體系,有效整合應急管理科技人才資源,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在決策咨詢、標準制定、安全診斷、搶險救援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綜合應急處置能力。

    (四)加強應急綜合保障體系建設

    1.強化應急預案準備

    完善預案管理制度,依照事件分類與分級,明確相關各方職責和任務,強化上下級預案、同級預案和政府與企業等相關預案的之間的有效銜接。加快預案制定修訂,對全市各級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進行全面梳理,編制和修訂完善,推廣以情景構建方法為基礎的預案編制工作方法,加強大災巨災情景下的應急預案處置能力建設。加強應急預案可行性評估,強化各類各層級應急預案銜接融通和數字化應用。加強預案演練評估,制訂并落實年度應急演練計劃,開展常態化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演練,推動開展“雙盲”演練推進應急預案演練向實戰化、常態化轉變,提升應急演練質量和實效。注重開展應急預案實施過程中的定期評估和災害事故應急處置后的總結評估。

    2.強化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加快建立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應急物資裝備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市、縣(市區)應急物資裝備儲備體系,明確各級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品類、規模、結構、數量配置指標,加強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家庭應急物資貯備。推動救災物資裝備儲備管理信息化建設,實現對救災物資入庫、存儲、出庫、運輸和分發等全過程的智能化管理。支持政企共建或委托企業代建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庫。發展物資裝備協議儲備,提高協議儲備比例,建立應急物資更新輪換機制,針對重要民生商品等應急物資,建立健全最低庫存制度。

    3.強化應急運輸保障

    加強全市應急物資統籌調配,建立多方參與、協同配合的綜合交通緊急運輸管理機制。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業,統籌建立涵蓋公路、鐵路、民航、郵政快遞等各種運輸方式的緊急運輸儲備力量建設。加強緊急運輸綠色通道建設,完善應急物資及人員運輸車輛優先通行機制。建設政企聯通的緊急運輸調度指揮平臺,實現緊急條件下救災物資運輸的集中管理和統一調配。

    4.強化應急通信保障

    依托市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建設以應急指揮中心為核心的應急指揮平臺系統,形成覆蓋全市的應急通信網絡。建立事故災害信息報告制度,理順信息報告機制,規范突發事件信息管理,加強有關部門和各種救援力量之間的信息溝通,提升信息報送的效率和質量。建設以數據分析系統、通訊保障系統、綜合應急指揮系統為主體的應急管理“一張圖”“一鍵通”系統。完善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健全網絡輿情應急處置聯動指揮體系,正確引導輿論,密切關注網絡輿情,確保公眾知情權,防止不實信息和謠言擴散傳播。

    5.強化救助恢復保障

    堅持災后救助與其他專項救助相結合,完善救災資源動員機制,支持紅十字會、慈善組織等依法參與災害救援救助工作。建立完善災后救助保障體系,及時啟動災害事故應急救助響應,健全受災群眾過渡安置、生活救助、心理援助機制,保障救災生活物資投入,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健全市縣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災后恢復重建機制,開展災害損失評估,科學制定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統籌做好恢復重建技術指導,加強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管理,確保相關政策落實到位。

    (五)著力提高本質安全能力建設

    1.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以建立現代化企業法人治理體系為基礎,強化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責任,推行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生產經營全過程安全責任追溯制度。建立健全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向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和企業職代會“雙報告”制度。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組建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團隊,提高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的專業能力。督促企業加大安全投入,按規定提取使用安全生產費用,重點用于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建立和落實安全生產標準化升降級制度和聯合激勵制度,加強動態管理,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加強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建設,完善和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誠信、承諾公告、舉報獎勵等制度,推動出臺《呂梁市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開展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及評估示范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發揮保險機構參與風險評估管控和事故預防能力?!?/p>

    2.嚴格安全準入制度

    嚴格安全生產市場準入,把安全生產貫穿于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生產、經營等各環節。建立更加嚴格規范的安全準入體系,推動建立高危行業領域建設項目安全聯合審批制度,健全重大項目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嚴格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進一步提升危險作業自動化控制水平。制定修訂并嚴格落實危險化學品、礦山等“禁限控”目錄,嚴禁在人口密集區周邊新建危險物品生產和儲存等高風險項目,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過氧化工藝裝置的上下游配套裝置全部實現自動化控制。嚴格開發區(產業園區)安全準入管理,嚴格按規定組織開展安全風險評估、論證并完善和落實管控措施,禁止自動化程度低、工藝裝備落后等本質安全水平低的項目進區入園。

    3.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完善和推動落實安全生產重點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嚴格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裝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法淘汰不符合安全生產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能,有效防控風險。嚴禁已淘汰落后產能異地落戶,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

    4.加強隱患排查治理

    建立完善重點行業領域風險辨識管控、隱患排查治理標準,推動企業定期開展安全風險隱患評估和危害辨識,針對高危工藝、設備、場所和崗位等,加強動態分級管理,落實風險防控措施,實現隱患自查自改自報閉環管理。建立健全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聯動機制,對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場所、區域等進行重點管控,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化解措施。實行重大事故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開展整改效果評價,及時整改銷號。構建市縣企多級聯動的風險隱患數據庫,推動企業生產信息與監管部門互聯互通,強化各類事故隱患綜合分析。

    5.持續推進專項整治

    深入貫徹落實《呂梁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鞏固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成果,持續開展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督促企業嚴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優先保障符合條件的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用地,統籌考慮企業搬遷和項目建設審批。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實現安全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規范化,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六)推進共建共治共享體系建設

    1.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強化人員、經費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機制。推動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立“第一響應人”制度。培養發展基層災害信息員,建立覆蓋全市鄉鎮(街道)、農村(社區)的災情統計報送和核查評估隊伍,為精準預警、救災、救助奠定堅實基礎。完善農村(社區)安全隱患和各災種信息直報、定期發布機制,定期開展應急和疏散演練。實施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做好安全員和巡查員業務培訓工作,全面提升應急管理隊伍業務素質,提高相關人員履職能力。加強和規范微型消防站建設,推動設立農村(社區)應急服務站。加強基層安全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優化人員配置和力量配備。建設全方位智慧化社會動員體系,發揮基層各級黨組織、群眾組織的組織領導作用,把公眾力量調動起來。以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為抓手,扎實推進社區防災減災工作,推動基層一線成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主戰場。

    2.加強應急和安全文化建設

    將應急和安全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推進。將應急和安全素質教育系統性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升基于互聯網的科普宣教培訓能力,建立應急管理、安全生產科普教育基地、主題公園和面向公眾的自救互救體驗館,增強科普宣教的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鼓勵主流媒體開辦應急管理節目、欄目,開發制作電視專題片、公開課、微視頻、公益廣告,加強應急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建設,加大應急安全公益宣傳、警示教育力度。創新開展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法宣傳周、安全生產月、119消防宣傳月、森林草原防火月、安康杯等多種形式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應急避險、自救互教技能和安全常識。推動建立農村和居民家庭的自救互救、鄰里相助機制。大力選樹、宣傳先進模范,充分發揮好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

    3.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培育引導專業能力強、社會信譽好的行業協會、專業技術服務機構、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開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詢、檢測檢驗、應急演練、教育培訓等活動。推進檢測認證機構市場化改革,支持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發展,培育新型服務市場。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范、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健全完善全市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高危行業領域企業普遍投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豐富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品種。完善適用于應急產業的稅收政策和投融資政策,設立應急產品及服務專項購置補貼。鼓勵商會、慈善組織、志愿者團體等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安全應急工作,形成全方位、全領域的社會服務體系。

    五、重點工程 

    (一)本質安全治理工程

    1.煤礦災害治理工程

    持續深化煤礦重大災害治理,實施煤與瓦斯突出、沖擊地壓、水文地質類型復雜或極復雜等災害嚴重煤礦超前精準治理。在煤礦開采重點地區建設礦山地震監測示范點,布設密集監測臺站,對礦山地震進行動態監測,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多種監測數據特征,逐步實現礦山地震預報預警。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應用智能化采煤技術裝備,逐步實現智能采煤、智能掘進、智能打鉆、連續化輔助運輸,建設一批智能化煤礦。加強整合技改擴能煤礦安全監管,持續推進災害嚴重、安全保障程度低、工藝技術裝備落后煤礦淘汰退出。

    2.危險化學品安全治理工程

    實施“互聯網+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本質安全提升改造,推動危險化學品安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貫徹落實《全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建立以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為重點的危險化學品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強化高?;瘜W品和高危工藝風險管控,升級重大危險源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全面排查和管控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外部安全防護距離。建設市危險化學品物流樞紐基地,充分利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電子標簽等信息化手段,實現危險化學品的交易、儲存、分裝以及統一配送,實現危險化學品的“專門儲存、統一配送、集中銷售”,實現遠程、動態監管,有效提升危險化學品精細化安全監管工作水平。

    3.非煤礦山治理工程

    深化地下礦山采空區隱患治理、尾礦庫“頭頂庫”綜合治理和無生產經營主體尾礦庫、停用3年以上尾礦庫閉庫治理。推進地下礦山機械化建設,建設一批智能化礦山。建立完善非煤礦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和監測監控系統,推廣應用非煤礦山智能感知裝備及綜合監控裝備。

    4.消防安全建設工程

    完善城鄉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裝備等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實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實行“一城一策、一區一策”消防車通道治理。聚焦全市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易燃易爆危險品、彩鋼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場所、物流倉儲、學校和幼兒園、養老服務機構、醫療衛生機構、文化娛樂場所以及文物建筑、博物館等重點場所實施消防安全綜合整治行動,全面落實差異化風險管控措施。針對城鄉結合部、老舊小區、外墻保溫材料、電動車充電設施、新材料新業態等突出的風險,建立火災防控基礎設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風險。推進鄉鎮、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消防安全工作。強化部門數據資源整合、災情信息收集研判、遠程指揮平臺實體化運行,建設智慧消防工程,提升消防工作的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5.交通運輸安全防護工程

    加強客貨車安全源頭整治,持續深入開展貨車非法改裝、“大噸小標”專項整治。重點加強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超長平板半掛車和超長集裝箱半掛車管理。推動“兩客一?!避囕v安裝使用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兩客一危一貨”、校車、城市工程運輸車等重點車輛運輸安全管理。依法嚴厲查處超速、超員、超載和疲勞駕駛等違法行為。完善道路安全防護保障,深入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危橋危隧改造工程和干線公路災害防治工程,加快臨水臨崖、急彎陡坡和路側險要無防護路段改造整治。深化農村道路“一燈一帶”示范工程。

    6.冶金制造安全提升工程

    以高溫熔融金屬、煤氣工藝環節、粉塵涉爆、鋁加工(深井鑄造)、有限空間作業為重點,強化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深化冶金制造企業安全專項整治。推廣應用粉塵涉爆領域濕法除塵工藝、鋁加工(深井鑄造)自動化監測報警和聯鎖裝置等先進技術裝備。加快實施金屬冶煉重點企業“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機器人換崗”。

    7.建筑施工安全治理工程

    強化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機械等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完善隧道工程事故預防機制。強化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推動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督促施工單位對臨邊、洞口、攀登、懸空和交叉作業實施重點防護,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加強建設施工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依法嚴肅查處“四無”建設(無建設用地使用權、建設用地和工程規劃許可、建筑工程施工許可等審批和無資質設計、無資質施工、無竣工驗收)及擅自改變房屋建筑主體和承重結構施工、以及擅自進行地下空間開挖。加強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強化農村自建房管理標準執行落實,加強對自建房改經營性用房人員密集場所管理。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健全建筑施工安全信用體系。

    8.功能區安全治理工程

    統籌開發區(產業園區)、物流倉儲園區等功能區安全布局,實施園區安全生產一體化、封閉化管理。建立以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為重點的園區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對園區內位置相鄰、行業相近、業態相似的企業實施重大安全風險聯防聯控。建設完善園區消防水源、消防站、消防車道等公共消防基礎設施。深化物流倉儲園區風險隱患整治,加強園區內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及裝卸安全管理。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建立園區集約化、智能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園區內企業、重點場所、重大危險源、基礎設施實時風險監控預警預報。

    9.特種設備安全治理工程

    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相關特種設備、油氣長輸管道、起重機械、電梯等安全專項整治,從根本上消除和減少事故隱患。嚴格執行安全技術檢測檢驗制度,確保設備本質安全。夯實特種設備信息化基礎,建立健全氣瓶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發揮特種設備智慧監管平臺優勢,實現安全監管數字化、動態化。

    10.監管執法能力提升工程

    合理確定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執法車輛配備類型和數量,補充更新執法車輛。為各級安全生產監管機構、消防救援機構執法人員配發個體防護裝備、執法制式服裝和調查取證裝備,建設完善執法裝備庫,重點增補執法過程管理、數據分析、5G多功能綜合執法等智能化專業裝備。在特殊領域優先配備無人機、機器人等高科技執法裝備。建設完善基層安全生產監管機構業務用房和保障用房,加強執法裝備維護校驗條件建設,完善計算存儲網絡、信息安全防護保障和智能運維等系統。全面匯聚行政許可、行政執法、監測預警、事故調查等數據資源,完善移動執法應用系統,實現執法大數據多維分析、自助式分析、可視化展示功能。

    (二)防震抗震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評估

    以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基準,開展新一輪活動斷裂與地下結構探測,深化地下精細結構、活動斷裂幾何結構與活動性狀、第四紀松散沉積層空間分布、強震風險源判定、場地地震動效應。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要素全面調查,查明區域抗災能力,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地震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數據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編制市、區、縣三級地震災害風險圖,編制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和地震災害綜合防治區劃。

    2.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對抗震設防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區的城鎮住宅、大中小學校、醫院、農村民居、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和電信網絡、水庫大壩及危險物品倉儲設施進行抗震鑒定、評估和加固,科學規劃并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提高抗震防災能力。逐步推進農村住房抗震改造任務,提高農村住房抗震安全性能。

    3.地震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對標國際先進,采用密集地震臺陣技術和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建設多學科、高精度、高分辨率、多用途的現代化地震風險監測臺網,實現智能地震監測和智慧地震信息服務,提高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能力,全面提高呂梁地區的地震監測預警、地震預測預報、災害風險防范、地震應急處置以及抗震救災決策服務的能力。

    (三)森林防滅火工程

    1.森林防火監控系統建設工程

    在12個縣屬國營林場建設防火視頻監控點位,各林場責任單位增設監控平臺,建設森林消防視頻監控系統,并配備無人機,使森林火情監測覆蓋面積達到85%以上,確保森林火情早發現、早處置,為森林火情及時撲救提供保障。

    2.林區以水滅火設施建設工程

    在13個縣的林區內,建設消防蓄水池、水塔、水井等以水滅火設施,并配套相關消防管線、泵站等輔助設施設備。

    3.林區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工程

    根據國家有關森林防火道路建設要求,在呂梁市轄區、10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新建混凝土防火公路、土質防火道路(路基寬度4-6米);新建防火巡護道(路寬1-1.5米);登山步道,將森林消防道路與其他道路“連線組網”,有效阻隔林火蔓延,提高撲火救援力量投送能力。

    4.森林防滅火裝備建設

    加強各鄉鎮森林消防專業隊等應急隊伍建設,購置更新個人裝備及滅火器材裝備。12個縣屬國營林場配備防火巡查車,用于防火巡查。

    5.森林救援直升機坪建設

    根據山西省“黃金一小時”航空應急救援網絡布局,結合我市林場的地理位置,在林場防火重點區配套建設10個直升機臨時起降點,整修直升機臨時起降點2個,為救援直升機提供安全起降、停放、作業保障條件,提升森林消防及災情偵察等應急救援能力。

    (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開展堤防、排水管網、蓄滯場所等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完善“一城一策”城鎮防洪體系建設,增強城市防澇能力。實施文峪河水庫、橫泉水庫、張家莊水庫、陳家灣水庫、吳城水庫、陽坡水庫、閣老灣水庫、天古涯水庫等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提高堤防體系防洪標準,持續推進汾河、文峪河、湫水河、蔚汾河、磁窯河、三川河防洪治理,實施水毀工程修復。對小型水庫及河道實施綜合檢測,開展病險水庫、水閘、淤地壩除險加固,推進山洪溝防洪治理,提升山洪災害綜合防御能力。開展抗旱水源建設,提升重點旱區抗旱水源保障能力。推進增雨防雹作業精準化、科學化和安全化水平,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五)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

    1.地質災害隱患點普查及治理工程

    開展地質災害風險隱患全面普查,對險情等級較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工程治理,對險情等級較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排危除險。全面推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與構造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重點加強大型及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推進突發地質災害或險情削方減載、危巖體清除、局部主動網加固等簡易工程治理,及時進行排危除險,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發生。

    2.避險移民搬遷工程

    排查全市險村險戶,實施“減災安居工程”,對市縣(市區)內地質災害風險高、工程治理難度大、群眾疏散條件困難的區域,結合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改造等,推進受隱患威脅區域移民搬遷,逐步消除災害威脅。

    (六)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工程

    1.區域應急救援基地建設

    依照山西省應急救援總指揮部辦公室《關于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意見》以及呂梁市應急救援指揮總部《關于加強全市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依托呂梁市消防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駐防和訓練基地,堅持立足呂梁市、輻射周邊區縣的原則,滿足全災種綜合性應急救援需要,建設集日常訓練、演練、培訓、物資裝備儲備和應急救援、人員避險安置、應急醫療于一體的多功能區域應急救援基地。為區域應急救援基地配備應急指揮車、通信保障車、北斗導航系統、衛星電話、生命搜索、無人機、機器人、移動指揮終端等應急救援裝備。

    2.應急指揮大廳建設

    應急指揮大廳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市綜合應急指揮智能系統依托于應急指揮大廳及其配套硬件設施,是政府實施協調、指揮、調度的重要機構和場所,也是城市危機管理的重要支撐設施。選址建設市應急指揮大廳,建設大屏顯示系統、坐席管理系統、會議會商系統、中控系統、融合通信系統、可視化平臺系統、基礎支撐系統、配套信息系統,配備相關硬件設備和裝修工程。

    3.綜合應急指揮智能平臺

    建設市綜合應急指揮智能平臺,實現突發事件動態、輿情動態、監測預警、應急響應、調度會商、應急決策、搶險救援、遠程視頻指揮、應急保障等全過程可視化統一調度管理,為應急指揮提供科技支撐。建設完善應急管理“智慧大腦”,構建風險隱患數據庫、應急救援隊伍裝備數據庫、物資儲備數據庫、避難場所數據庫等各類基礎數據庫,實現轄區基礎設施、自然災害及生產安全等信息資源共享和實時數據可視化,建設應急管理“一張圖”“一張網”“一鍵通”系統,形成應急救援“一盤棋”格局,提升應急指揮效率。

    4.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建設市應急管理綜合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并接入市綜合應急指揮智能平臺,加強氣象、地震、地質、森林防火、洪澇等災害風險早期識別、預報預警、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實現跨部門、跨地域的網絡互聯和信息共享,對各類基礎地理、社會經濟、防災工程等基礎數據及自然災害風險等專題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分析,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推進自然災害分類監測和分級預警信息化建設,整合信息發布資源,完善全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提升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精準度和時效性。

    5.應急通信網絡建設

    以政府無線專網為主,公共固定、移動通信網絡為輔,多種網絡互通互聯,建設一體化的應急通信網絡體系,形成上下貫通、橫向互聯的應急通信網絡。制定全市通用應急通信保障工作標準體系,統一網絡接口、設備型號、通信格式、通信用語。從政府應急通信專網、現場應急指揮調度網、媒體信息預警發布網絡多種層次進行構建,應急通信保障網絡需具備較強通信能力和抗毀傷能力,為應急通信保障提供全方位網絡支撐。

    (七)應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應急裝備建設項目

    加強呂梁市應急救援基金的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從重從急的原則,為市屬兩支救援隊伍補充購置大型應急裝備、更新先進救援裝備。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為轄區內綜合性消防和專業骨干應急救援隊伍按規定配足配齊應對突發事件的日常應急救援器材裝備、個人防護和通信等設施設備,加強遠程供水、舉高噴射、破拆排煙、滅火機器人、無人機以及災后極限條件下的通信、救援裝備配備。

    2.應急物資儲備建設工程

    采取新建、改擴建和代儲等方式,因地制宜,統籌推進,完善呂梁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加強對應急物資的管理,合理確定應急物資儲備庫儲備物資的品種和數量,應急物資供需平衡,確保應急物資存量充足、定時輪換、質量可靠,避免過剩,全面提升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以儲備倉庫的地理位置和物資分類為基本分類標準,建立種類完備、儲備充分、更新及時、覆蓋全面的呂梁市應急物資數據庫,并根據突發需求信息實現應急物資供需的智能匹配,精準對接數字物流系統,力爭最短時間內完成應急物資的精準調配,實現應急救援物資儲備調運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

    3.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程

    根據全市人口和災害隱患點分布,城市布局、區域特點和災害特征,依托已建的中央公園、蓮花池公園、城南工業主題公園、鳳山公園等,利用符合條件的廣場、綠地、體育場館、停車場、學校等公共設施,因地制宜設立符合相關標準的避難場所。對已有懸掛統一標識44處應急避險場所進行升級改造,在符合“就近、安全、通達”要求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完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排污、物資儲備等設施設備。Ⅲ類避難場所應當滿足3天內的避難需求,設置住宿、醫療救護、衛生防疫、供水、供電、排污、應急廁所、應急通道等設施,可建立在人口分布較少的山區;Ⅱ類避難場所能夠滿足30天內的避難需求,在Ⅲ類基礎上增加消防、應急物資儲備、應急指揮管理,可結合現有的停車場、學校等場所進行資源整合;I類避難場所能夠滿足30天以上的避難需求,在Ⅱ類基礎上增加應急停車場、應急停機坪、應急通風、洗浴等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規劃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規劃實施方案,細化任務分工,落實責任主體,加強規劃實施與年度工作計劃的銜接,明確規劃各項任務的推進計劃、時間節點和階段目標。要充分發揮市應急管理委員會、安全生產委員會、減災委員會的作用,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跨部門、跨行業的重大問題,確保規劃實施有序推進,工作舉措有效落地,目標指標如期實現。

    (二)加強資金保障

    按照“呂梁市應急救援領域財政支取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加快建立與應急管理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管理制度。充分發揮重點工程項目的規劃載體作用,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完善財政和金融政策。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引導多元化資金投入,統籌資金使用,整合優化資源,形成政策合力。簡化重點工程項目審批核準程序,切實推動規劃重點任務和工程項目落實落地。

    (三)強化規劃宣傳

    各級各部門要加強與宣傳、網信等部門溝通聯系,主動向新聞媒體提供新聞線索和報道素材,通過多種渠道、利用多種形式強化規劃宣傳。做好各級各部門規劃實施輔導培訓和宣傳工作,充分凝聚各方共識,形成多部門協同推進規劃落實的良好局面。

    (四)強化監督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評估制度,將規劃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對各級各部門工作督查和考核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了解掌握實施進展情況,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解讀鏈接:【圖解】市應急局關于《呂梁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的解讀

    ???政策咨詢:市應急局??機關黨辦??8222239

    首頁  |   網站地圖  |   網站聲明  |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   呂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辦   技術支持:呂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呂梁市離石區永寧中路9號     網站技術聯系電話:0358-8222583

    版權所有:呂梁市人民政府網  晉ICP備06004910號-1  網站標識碼:1411000003

    晉公網安備 14110002000102號

    97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_亚洲av综合aⅴ国产av中文_不卡AV日本无码_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可以免费在线观看AV毛片_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